战舰实力的提升需要从部件升级、舰长培养、科技研发、装备强化以及舰队配置五个方面综合入手。部件升级是基础,通过研究科技和收集资源提升船体、主炮、防护罩等部件的等级,直接影响战舰的总体战斗力。舰长培养同样关键,舰长的等级、技能以及搭配的官员会显著影响战舰性能。科技研发则能解锁更高阶的战舰性能提升路径,而装备强化需通过研发或战斗获取高级武器、装甲等模块。舰队配置需注重协同作战,合理搭配不同类型的舰船才能发挥最大战力。
舰船加点需根据定位差异化处理,遵循扬长避短原则。输出类舰船优先强化主武器系统,侧重冷却时间、暴击率和命中率;防御类舰船应提升装甲系统的物理抗性和结构值;修复类舰船需强化无人机维修效果;防空类舰船则专注对空武器属性。工程舰作为资源采集核心,需优先点满仓储和开采效率。特殊舰船如侦察型需动力拉满,而ST59等前排抗伤舰船则需平衡能量抗性与护甲属性。技术点的分配需严格匹配舰船职能,避免浪费。
战舰分为前、中、后排,防御型舰船应置于前排吸收伤害,中后排部署输出与支援单位。指挥值限制下需均衡配置火力、防御、修复等职能,避免单一类型过度集中。针对敌方舰队特点,可调整前排舰船类型以针对性克制,例如用高闪避舰船应对能量武器。特殊区域如小行星稀疏区或高能辐射区对舰船类型有硬性限制,需提前规划编队。
母舰与大型舰船的操作需注重战术机动。太阳鲸等低速母舰可通过高速护卫舰建立计划圈实现曲率跃迁,避免直接调动拖累舰队速度。CV3000等中速母舰可与巡洋舰组队,但需规避与龟速战巡混编。实战中母舰应部署于前线基地附近待命,战后及时维修并优先补充关键舰载机。合理利用工程舰维护和空间哨站对接功能,可提升母舰持续作战能力。
资源管理与技术储备是长期发展的核心。优先建造工程舰保障资源采集效率,战斗舰船则按蓝图强度梯度培养。技术档案研究需平衡蓝图解锁与技术值积累,避免盲目追求高阶舰船导致资源断层。通过中立建筑对接获取采矿加速或维修加成,能有效优化资源周转效率。舰队规模扩张需与基地等级、科技水平同步,避免因指挥值不足或装备滞后影响战力。